党群建设
全链条延伸,完善好服务功能。做强街道“一站式”服务。打造集党群服务中心★★、政务服务中心、网格中心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,推动党建、人社★★★、医保、民政等窗口下移★,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、一次性告知制、限时办结制等制度,通过整合和下沉便民服务事项,实现了街道“一站式”服务和★★★“一窗式”办理。做优社区“个性化”服务。围绕社区“一老一小”★、青年、新就业群体★★、户外工作者等不同服务需求★,强化社区分类服务,形成西苑社区★★“红色港湾”、沿河社区“五心驿站★★★”、水源社区“四安新城★”、三里社区★“7×12小时”社区服务“不打烊★”等★“一社一品牌”的党群服务体系★。做精小区“零距离”服务★★★。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建立小区党支部33个,成立业主委员会136个,“红色物业”44个★,用好“小区党支部+红色业委会+物业公司”治理铁三角★,整合小区党员、热心居民★★★、业委会★★★、物业公司等建立“六尺巷 德邻社”志愿服务队,通过开展“家门口★★★”服务、党员敲门行动等活动,累计解决居民问题1万余件次。
全方位整合★,集成好服务力量。建强专业队伍★。将社区工作者作为党群服务中心运行的骨干力量,率先开展“三化五专★★★”职业体系建设★★★,全市选聘社区工作者428人,其中专职网格员116人,明确日常网格巡查、社区事务协管、民情民意联络等职责。常态化开展“小城大家★”先锋行动和在职党员联系★★“红色小院★”活动,建立资源★、需求、项目清单★★★,全市10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、3000余名在职党员定期到党群服务站开展组团式服务★。扩大志愿队伍。联合社工、群团等部门招募志愿者★★★,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★★★、律师团体、爱心企业★★、新就业群体等常态化进驻党群服务中心(站)开展服务活动★★,引导责任心强、乐于奉献的老党员、老教师、老干部带头行动,示范带动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,扩大基层治理的“朋友圈”★。善用数字赋能。利用“文都e家”智慧平台★★,面向全市居民开发“e桐家”小程序,上线党群服务站场地预约★★、服务预约★★★、活动预约以及诉求反馈等功能,实现党群服务站“一图全览★★”“一键直达★★”★★。同时,创新开展居民信用积分制度★★,居民可获得相应兑换和服务★★,有效激发居民和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★、主动性。
上下联动。市委高度重视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,定期召开常委会、城市党建领导小组会议,研究部署重点工作,为市直相关部门、各街道社区抓好任务落实提供方向指引。整合资源。坚持因地制宜,组织住建★、发改★、资规、财政等部门,全面摸排资源,划转国有闲置资产15处用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用房,市财政分别补助15万元和2万元用于新建社区、小区党群服务中心(站)建设。统一标准★★。指导街道社区按照★★★“八有八建★★”要求,统一规范3个街道★、24个社区、101个小区党群服务中心(站)场所标识★★、功能区域、服务内容★★、办事流程★、管理制度,不断提升服务阵地综合使用效率。
全流程打造★★★,优化好服务机制。抓好星级评定。根据阵地作用发挥、党群满意情况★★,开展党群服务中心(站)评星定级工作,按照★★“社区自评——街道考评——市委组织部复核”3个步骤,对辖区党群服务中心(站)进行分级登记管理★★。实行一年一评的动态管理机制,对党群反映突出★★★、作用发挥不明显的★★,及时给予降级或摘星处理★★。2024年以来全市共评出三星级及以上党群服务中心(站)54个,提供优质服务项目160余项。办好党群活动。依托社区“大党委”工作机制★,将党群活动融入日常,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★、物业公司、社会团体等利来老牌国际怎么样★★,按月制定服务项目,并通过“桐城先锋”公众号开设“我在党群服务中心过大年★★”、“快乐党群”等专栏展现,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多元参与★、共建共享的“邻里生活圈”★★。今年春节期间,全市各级党群服务中心(站)共举办系列党群活动160余场,党员群众参与4千余人次。做好小区治理。建立“5+N”小区事务综合调处机制和★“夜话物业”平台载体,整合职能部门下沉小区,及时解决小区的烦心事、操心事。翻身社区网格长和网格员每周三到小区党群服务站受理居民诉求,西苑社区每季度联合住建★、城管等部门召开小区楼栋理事会,推动民事民议、民事民管、民事民办★。2024年以来,累计开展“5+N”小区事务综合调处活动175次★★,帮助小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195个。(王璟)